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间到了农历八月,已是中秋,朱允炆终于下令开始收割玉米。

其实在七月的时候,玉米就已经成熟,只不过朱允炆记得北方玉米一般都在中秋节时节开始收获。

这东西又不像麦子,容易掉穗。熟透了它也是挂在杆上,丝毫不影响收割,也不会有折损的情况。所以,朱允炆多等了一个月。

这日,朱允炆为了方便劳作,换上了一身短打装,如同跑堂的小二那般。

不仅是他,还有他文启、文芷、文惠,也都换上了小型劳作衣服,因为朱允炆专门吩咐了,要带上孩子让他们体验一把。

文佑(柳如烟儿子)尚小,暂且躲过了父亲安排的劳动。不过柳如烟见其他人都下地了,她执意要替儿子下地。

朱允炆拗不过,也只好随她。殊不知这一允许,其她两位自然坐不住了,跟着也下地。于是就出现了一幕皇上全家上阵的景象。

朱允炆或许也没想到,这一无意之举竟然胜过他万封圣旨,为以后玉米的广泛种植提前营造了宣传效果。

皇上全家都上阵了,大臣们还在边上看着就不合适了,怎么也得紧跟领导的步伐不是,哪怕做做样子,你也得做不是。

于是乎,万亩的玉米地里,出现了皇帝、官员、农夫一同劳作的新鲜场景。

朱允炆并不是简单作秀,他是真的高兴。金黄的棒子上面布满了金黄的颗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官员们也很高兴,尤其是许多老臣,他们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深知百姓吃饱一口饭是多么的重要。

先前仅仅是听说玉米如何如何,没有亲眼所见自然体会不到。现在亲眼看着这片丰收景象,亲手摸着硕果,怎能不感慨。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受过苦、种过地的,就算有些没有种过地,这些年处理政务,也对粮食的产量了然于胸。

现在看着眼前的事实,他们粗略估计,要远比现有的稻米、麦子产量高多了。如果真要是大明的土地上都种上玉米,不出三年,各地的粮仓怕是都不够装了。

其中干的最起劲的当属郑吉士了,这些玉米与其说是朱允炆下令种的,倒不如说是郑吉士一手操办的。

从春种到秋收,郑吉士始终陪伴着玉米,看着它们破土而出,露出小小的翠苗;看着它们茁壮成长,比成年男子都高;又看着它们抽穗、结果,给它们除草、施肥。可以说这些玉米就如同他的子女般,备受呵护。

如今付出终于有了收获,他的心里有对完成皇命的放松,也有对自己的肯定,更多的还是为天下百姓高兴。

万亩的玉米,就是一千人,每人也得十亩,没个十来天还真收拾不完。因此,朱允炆主打的还是一个体验,官员们也只是象征性的掰了一些而已。

真正的生力军还是埋头苦干的农人,他们虽不说如割麦时那般顶着烈日,却也是第一次掰玉米,没有经验。

玉米叶子刮伤了脸,手上也被蹭的起了皮。虽说这点小伤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但还是有些微微疼痛。

可他们干得很起劲,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皇上曾言过,他们是第一批培养的种植玉米的能手,推广种植的之后自然他们能优先分到种子。

想着自己家明年就可以种上产量极高的玉米,这些农人开心不已,干起活来更加卖力。

玉米不仅粮食产量高,而且产草也丰富。玉米掰了下来,秸秆就是上好的草料,可以喂养牛羊等牲畜。

就算是没有牲畜的穷苦百姓,秸秆也是有大用的。烧火取暖、做饭添柴都可以用,总而言之没有浪费的地方。

以前一块地里产的稻草、麦草,量少不说,还不经烧。到了冬天一些穷苦人家就只能挤在一起忍着天寒地冻,硬生生扛过去。

现在好了,有了玉米杆,产草量大不说,还很耐烧。不仅仅是秸杆,尤其是玉米杆的根部,从土里挖出后敲干净泥土,也是烧火的好东西。

总而言之,玉米这种作物从上到下,在老百姓手里都是有用的,不仅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还能让百姓们日常的生活得到提高。这是连朱允炆都没有预料到的。

随着掰下来的玉米越来越多,在朱允炆的授意下,户部专门征调了大批拉货的马车拉,由军伍护送。

一辆辆压得沉甸甸的马车穿过街道,百姓们纷纷驻足观望,他们还从未见过这么多的粮食。

看着车上的金黄色棒子,百姓们不明所以,只听说此物是粮食可以食用,但到底怎么个吃法,他们还真不知道。

这样的场面一直持续了十多天才结束,百姓们越看越心惊。以前那片土地上种粮食,收粮食他们也都时间过的,遇到丰收年也没有现在的零头多。

这块土地现在就像是聚宝盆,一车车的粮食往宫里拉,简直是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