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永生回忆 > 第216章 元末风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隐居金台观的日子里,我一面摸索完善由太极生两仪而成的、被我称为‘太极两仪拳’的内家拳法,一面教弟子们习练武技,那情形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我亦如教菲尔七兄弟那样认真而专注地教着弟子们,却更加轻松、更加熟练,只因弟子们都懂得于这乱世中,一身绝佳武学正是存身保命的重要依仗,因此,完全不需要我督促,就能日以继夜地刻苦用功,这使得弟子们的武技突飞猛进。

相较于菲尔七兄弟那得天独厚的身体素质,还有无需在大量运动后对食物供用的担忧,清幽等弟子的优势则是对未来的顾虑和心无旁骛的专注,而且,华夏子弟血脉里那深植对‘道’的理解和感悟,也让弟子们在习练气息时,没有如菲尔七兄弟那样走向另一条路,皆沿着我走过的路一路走了下来。

其中,玄宗尤为突出,就在去年,他才刚满十七岁,竟已有了对‘气’的感悟。

从我将玄宗和清修带回金台观算起,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已悄然流失了整整十一个年头。

期间,除了刘忠探访、余氏携女而来,就只有哈日巴日因红巾军的侵袭,曾来此邀我随他一同北返的插曲,打扰过我。

而无论蒙古人逃亡北上,还是红巾军追袭北去,甚或蒙古军队再次重夺陕地,全都对金台观做到了秋毫无犯,偶有逃兵流寇逃窜至此,也不够玄宗和清修等弟子练手之用,由此,金台观竟在这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安静无扰地渡过了十一个年头,

弟子们得以刻苦用功的条件和金台观仿佛被时间冻结的安静,使我十分欣慰,能够在乱世中给他们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一个修养生息之地,也不枉我回到故土走这一遭了。

静极思动,故所难免。

就算不看我法牒上那唬人的、接近一百二十岁的年龄,我的实际年龄也已接近百岁之龄,我本以为自己已时日无多,因而,在接受清修母亲临终托孤的请求之后,就完全放下了寻找亲人的执念,携二子回返金台观,希望利用仅剩之年岁完善一生的功法、并教弟子们习练之。

现在,功法已基本完成,弟子们更无需我劳神费心,而我一时半会儿好像也死不了,或许,我应该再返尘世寻一寻老友、探一探世界、找一找亲人了吧?只是,这次我该丢下哪只脚上的鞋呢?

既已下定决心,那就不再犹豫。

我找来清幽、清灵、玄宗和清修,告诉他们,我将不久于人世,让他们提前为我准备丧祭之事。

两日后,我平静地躺在床榻上‘溘然长逝’。

此时,被我命名为‘龟息’的法诀,比起欺骗斯科特时更上一层楼了,我可使心跳变得极其缓慢、虚弱,不仅微不可察,而且,每一次跳动的间隔更长达两分钟之久。

为了成功避开修炼过气息的弟子们的探察,我完全切断了对外界的感知,只给身体定下一个生物钟,三日后苏醒,然后便陷入了完全的黑暗,仿佛真的死掉了。

只不过,世事总是难料啊!

为我‘出殡’那天,众弟子因连日的悲伤导致精神恍惚,失去了武者该有的精气神,为我抬棺时行动协调失措,导致棺榇的一角滑落于地。

虽然,重启棺榇对生者很不吉利,清幽却言道不能让恩师以不适姿态下葬,执意开棺,准备将我重新收殓。

就这样,我在外力强行干预下提前醒了过来。我慢慢睁开眼睛,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打开棺椁的清幽,我俩大眼对小眼,瞅了好一会儿,已避无可避,我只好无奈一笑,说道:“阎君请我去小叙,告诉我凡事未了,重又给了我几年阳寿,我就回来了!”

假死脱身没有得逞,却无法阻止我重踏尘世的决心。

我严词拒绝了众弟子想要追随的请求,只留给弟子们保全自身于乱世、发扬光大我武技的期望,便一袭麻布道衣,一双麦秸编织的草鞋,一顶高粱杆制的草帽,一柄枣木手杖,重又踏上了旅途。

至元十一年,因蒙元的残暴统治所积攒的压力终归还是彻底爆发了。

韩山童、刘福通带领的红巾军率先对蒙元发起了挑战,各地不堪压迫的汉人纷纷以红巾军之名义竞相响应、揭竿而起,投入到了反抗暴政和民族解放的起义当中。

韩山童死后,由刘福通所统领的北地红巾军站在了抵抗蒙元官兵的最前线,他们抵抗住了蒙元官兵的主力,为江南地区的起义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赢得了持续发展的机会,在他们的鼓舞与支持下,各地反元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元至正十六年,蒙元自毁长城,夺其右丞相脱脱之兵权,使得元军士兵人心溃散,百万大军四散而逃,再加上刘福通所帅红巾军持续十几年的坚决抵抗,蒙元朝廷已经精疲力竭,已然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

红巾军起义初期,各地义军都以消灭蒙元官兵为目标,当各地起义军的领袖按照实力划定势力范围,肃清势力范围内的蒙古人和蒙元军队之后,他们也就成了各自领地里的‘王’,一时间称王者无数。

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刘福通的辅佐之下首立王旗,他以大宋王室后裔自居,延大宋之名,续龙凤之号,称‘小明王’;另一支以红巾军之名起义的义军首领徐寿辉,在邹普胜的推举下也建立了政权,建元治平国号‘天完’,意喻盖大元一头之意,而后,陈友谅袭杀徐寿辉,取而代之,称王于武昌,国号‘汉’,年号大义;明玉珍称王于重庆,国号‘夏’,年号天统;张士诚则称王于苏州,国号‘周’,年号天佑。

在这元末风云激荡的舞台上,各路英雄粉墨登场,而最终留下的主角,此时业已羽翼丰满,只待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了。

朱元璋,濠州钟离人氏,童年时正赶上黄河溃决、江淮瘟疫横行,父母兄长或因饥饿、或因疾病相继离世,他只好剃度于於皇寺,以求那微茫的活命机会,只是,大灾之年焉有避祸之地?最终,朱元璋还是融入了浩浩荡荡的乞讨洪流当中,成了乞丐中的一员。

三年后,朱元璋重返於皇寺,从而收到已经参加义军的发小汤和之邀请,他本无造反之意,可是,他却不得不离开濠州、投奔汤和而去,只因汤和邀其参加红巾义军的事情,已被人告到了官府。

参加义军后,朱元璋以其勇敢机敏之特点,很快就赢得了义军首领郭子兴的赏识,被任命为亲军十夫长。

在这个被首领常常关注的位置上,朱元璋做事精明能干,处事得体大方,仗义疏财的好名声远播于义军当中。郭子兴十分赏识他,将其引为心腹,他更赢得了郭子兴义女马氏的芳心,成了郭子兴的女婿。

之后,朱元璋救其主、募兵卒、破元军、招降兵、求谋士、严军纪,名声大振,短短四年间,他从十夫长、总兵官一路升到左副元帅、太平兴国翼元帅。

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小明王韩林儿将其升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后,又升其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此时,朱元璋俨然已成为韩林儿辖下红巾军长江地区军政统领,他也一直在等待大展宏图的更好时机。

元至正十七年,朱元璋的机会来了。

这一年,他连克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元至正十九年,他又攻占了浙东余下各地,克衢州、处洲。至此,朱元璋已经控制了江左、浙右各地。

此时,朱元璋虽已拥兵十万,可所占之地并不多,且锋芒已露,很快就成了众矢之的,陷入到处处受敌之窘境,可谓四面楚歌矣。

朱元璋的根据地位于应天,应天的位置极佳,此地处于长江流域,逆流而上便是徐寿辉的地盘,顺流而下则是张士诚的实力范围,东、南还各有方国珍、陈友定的牵制,实乃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由于韩林儿、刘福通对蒙元的牵制,方国珍、陈友定各有守城保土之意,徐寿辉、张士诚又无法一口吞下朱元璋,竟让他在此危境下赢得了十分宝贵的空窗期,获得了很好地发展机会。

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请到谋士刘基。刘基针对时局,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多线作战,图谋各个击破的策略和方针,朱元璋欣然接受。他还继续奉行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略,努力发展自身力量。他又按照名士李善长的主张,善用人、戒杀戮、严军纪、求名士、赢民心的忠戒,为此,他不顾部将的极力劝阻,亲手杀掉了违法犯禁、私自酿酒的大将胡大海之子胡三舍。朱元璋知人善用、令出如山,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部将忠心钦佩,将士无不用命。

也是这一年,陈友谅杀掉了徐寿辉,弑君自立,他在刚刚被其攻占的采石城称帝,国号为‘汉’,改元大义,随即联合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意图吞并朱元璋。

得闻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来攻的消息,朱元璋的部下惊慌失措,曰逃者有之,曰降者亦有之,只有谋士刘基沉默不言。朱元璋问计于他,刘基为其分析,徐寿辉善待部下、宅心仁厚,陈友谅弑君杀友本属不仁不义之辈,却建元‘大义’,更是无耻之尤,两相对比之下,刘基断定陈友谅的部将必与其离心离德。

陈友谅虽有无数巨大舰船为依仗,可若是部将不愿为其戮力用命,也无异于一只秸撑纸糊的老虎,朱元璋只需集中全力应对陈友谅的进攻,手段频出,分而击之,间而用之,必能将来犯之敌消灭于一役。

朱元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又利用手下康茂才与陈友谅的好友之谊,设计于江东桥。

当陈友谅率军潜渡,试图破桥而入应天时,突遭坚固石桥所阻,朱元璋则乘机率军杀出,陈友谅大败而归,朱元璋则乘胜追击,收复太平,占领信州、安庆,将陈友谅一举赶入九江。

第二年,朱元璋又下安庆,直取江州,陈友谅再一次逃跑至武昌,朱元璋则乘机占领了江西和湖南等地。

正当朱元璋试图一举消灭陈友谅、以绝后患之际,他接到了刘福通求救之信件,而后,他不顾刘基的极力劝阻,亲自率军赶赴安丰救援,却只救出了小明王韩林儿,而刘福通已为张士诚部将吕珍杀害了。

朱元璋将韩林儿安置在滁州,接下来,他将要面对陈友谅的绝地反扑。

元至正二十四年,冬,我离开了金台观,重新踏足于纷争不断的华夏大地。

此时,天下大势已呈明朗之势,后来居上的朱元璋已有一统六合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