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各个朝代辅佐昏君 > 第53章 令崇祯头疼的问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间转眼就入了冬,朝堂上正在总结一整年的工作。

大臣们惊喜地发现,新君登基以后,各方面的成绩意外地好。

虽然没有大刀阔斧的动作,可是在无声无息之间,盘踞朝堂的阉党不见了。

那位九千岁现在就是尊吉祥物,被曹化淳拉着当挡箭牌,几乎走遍了两京十三省。

目的是什么,百官心里都已经清楚,就是皇帝找个名头搞钱!

新君什么都好,就是对钱财好像有股执念……

不过众人多少都能理解一下皇帝,毕竟每年几百万的辽饷压在那呢!

现在百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另一件大事上,那就是内阁更补成员!

应该说,崇祯朝的头一届内阁,基本上毫无作为。

人员更替很快,份位权属也不太清晰,几乎没有干事的人。

而在内阁之外,有几位重臣入阁执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他们之中有孙承宗、徐光启这样德高望重的能吏,也有钱龙锡、韩爌这样众望所归的正直之士。

今天的朝会上,官员们先是汇报了一些相对重要的事,比如在北边和察哈尔部的贸易情况,江南的工业生产、关中的灾害治理总结……

这些都是关乎民生国计的事,但在官员们心里,却还是不如内阁领导换届重要。

说了大约一个时辰,再没有官员启奏了,崇祯环视四周,朗声道:“看来没别的事了,那就开始廷推吧!”

廷推,明朝特有的官员任免形式。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

衡量至当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

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参与的人选计有: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

当然,也不可能全把皇帝蒙在鼓里,还是要给划个范围的。

比如崇祯手里现在就有份名单,上面标注着有资格参选的人员。

分别有上下两行名字,上面一行分别是:

孙承宗、徐光启、韩爌、周道登、李标、钱龙锡、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

这是这次内阁的人选。

下面一行的名字分别有:

刘一燝、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来宗道、杨景辰、李标、刘鸿训。

这是今年曾经加入到内阁的人员。

上下两行名单区别非常明显,本届即将入选的阁臣,都是在官场享有清誉的人,大半都是东林党。

下面的本届内阁,里面有阉党、浙党,几乎没东林党什么事。

这在满朝大臣们看来,是非常大的进步,预示着“众正盈朝”的再次来临。

但在崇祯心里,他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只会感到威胁和不安。

终明一朝,一直是君权和相权在拉扯。

虽然洪武皇帝取缔了宰相这个职位,但是士大夫集团需要有个代言人,于是在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就接过了这根权力的大棒。

在顶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权倾朝野的首辅。

尤其自嘉靖年间起,夏言、高拱、严嵩、徐阶,直至大明朝最有权势首辅出现,那个说出了“吾非相,乃摄也”的张居正。

很明显,大多数时候,君权争不过相权。

因为相权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不是没有单挑一个阶层的猛人,比如洪武大帝,他的手段简单之极,那就是杀!

人们常说“民不聊生”这个词,以形容某一时段统治者的黑暗。

而洪武朝那就一定是“官不聊生”。

因为朱元璋出身于最底层,深切知道劳苦大众的不易,于是他选择委屈另外一群人。

明朝官员的薪资待遇,几乎是历届王朝中最差的。

但贪污腐败的程度,却也是历届最高的。

没办法,穷啊!

朱元璋曾定下过贪污六十两就杀头的严格标准,那真是严格贯彻,执行起来一点都不马虎。

剥皮揎草

大明朝连县衙的布局,都跟别的朝代不一样。

正常县衙都是两进的院子,直接就能看到大堂。

但明朝的县衙不是,大门和二门之间多了间土地祠。

注意,这可不是搞封建迷信,而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处所。

发现的贪官被处死后,尸首都不得安葬,还要把他的皮扒下来,填上稻草,挂在土地祠里以警示继任的官员!

想想看,如果你是县太爷,心里毛不毛?

每当你办公的时候,一抬头就能看见你的前任,就挂在离你不远的地方。

风一吹就晃悠两下,高兴了还转个圈,仿佛在跟你打招呼:

你也来了?早晚你也挂这!

多特么吓人呐……

然而后世后世少有跟他们太祖一样猛的皇帝,所以皇权在衰弱的时候,就要找帮手。

所谓的宦官当政和特务政治,都是依托于皇权衍生出来的。

大臣们属于按规则文斗,输了辞职回家就完事。

他们就不一样了,专门坏规矩,直奔着大臣们的肉体招呼。

所以从万历二十一年开始,文官们开始变招了,也学会了抱团取暖,是为大明朝党争的开端!

乡党、学社等关系充斥朝堂,最后形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东林党。

崇祯此刻就对这个团体倍感头痛。

应该说东林学派的初衷是好的。

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对于扭转士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可问题是,当他们形成党派的时候,就是朝堂的灾难。

崇祯在执政之初,已经想尽办法平衡朝堂势力,可是一看今年的入阁名单,他立即意识到,东林党的反扑来了!

用反扑也许不恰当,应该是挟无可阻挡之势,碾压而来!

明眼人都知道,阉党是混不下去了,于是本就人数占优的东林党,几乎成了朝臣站队的唯一选择。

幸亏还有些人,明面是东林党,内里却是实干家。

经过一些列斗争与妥协,新一届的内阁名单出来了。

看了看孙承宗和徐光启的名字,崇祯皇帝略感欣慰,朗声道:

“朕对众卿奏请的人员无异议,将旨意明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