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从屠刀下逃走的老军一路骑着马狂奔,回到了明军大营。

老军骑马到了营门前,踉踉跄跄的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立马有人上前控制住老军问道:

“你干什么的?从哪来的?”

老军上气不接下气说道:

“不好了,大事不好了,常国忠叛变投敌,他把所有人都杀死了。”

守营门的军官一听事态重大赶紧把老军带到了中军大帐。大明皇帝朱棣正中端坐,文臣武将分列两旁。

杨荣问道:

“这人怎么回事?”

军官回答道:

“这人是从蒙古人那边逃回来的,他还说什么‘常国忠叛变投敌了’。”

军官话音刚落,就听见一个清脆的女子声音说道:

“你说什么?”跟着众人眼前一花,一个白衣女子嗖的一下跃到老军身前质问道:

“你给我把话说清楚了!”

老军抬头一看质问他的女子简直如同仙女一般,这人非是旁人正是小葵。

老军一路跑回来口干舌燥,示意要一碗水,杨荣命人给他端来一碗水,老军咕咚咕咚喝了下去,接着说道:

“常国忠叛国投敌了,郭春、李现他们都被他害死了。”

朱棣闻听此言,心头一跳,郭春、李现可是他放在蒙古人身边的一记伏兵。朱棣特意挑选郭春等人诈降,通过郭春等人透露自己这边军粮将尽的状况。他怕蒙古人不相信还特意演了一出量沙唱筹的好戏,利用反向心理让对方上当。蒙古人上当之后就会主动进攻,当两军杀的难解难分之时,郭春、李现等人突然临阵倒戈,必定能将瓦剌和鞑靼两部可汗一网成擒。

这就是朱棣的设想,奈何他不知道瓦剌部那边有个也先把这一切都看破了。今天知道自己的计划全盘落空了,老皇帝的心里不禁一阵唏嘘。

杨荣还想再确认一下,小葵刷的一下把剑拔了出来,剑尖指着老军怒斥道:

“你胡说!我师弟怎么可能叛国投敌!”

老军见明晃晃的剑尖在自己眼前晃悠,吓得直往后退,哆哆嗦嗦道:

“我是亲眼所见,怎么会有假?”

“如果我师弟叛国投敌了,为什么他们都死了,就你一个人逃了回来?”

“因为我在厨房,所以侥幸逃过一劫。”

小葵还是不相信,又问道:

“我师弟一向对大明忠心耿耿,无缘无故怎么可能出卖同胞。”

“这我就不太清楚了,我只知道他刚刚娶了脱欢的女儿宝日公主。”

小葵震惊道:

“什么?这怎么可能!你胡说!”

“这都是我亲眼所见,常国忠就是在婚礼上害死郭春等人的。”

倪清这时候站出来对小葵说道:

“看来事情已经很明显了,公主殿下(朱棣封小葵为阳葵公主)您不相信也不可能了。常国忠先是放跑了哈萨尔,继而又有意靠近郭春等人得到他们的信任之后就出卖他们换取驸马爷的宝座。常国忠因事被贬为步卒,他一直怀恨在心,对陛下的宽宏大量也毫不珍惜,郁郁不得志之下便渐生异心。他贪图权位和美色,用郭春、李现等几百人的鲜血换得脱欢的女儿为妻,从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这样的人真是蛇蝎一般的心肠,早在他杀死卜恩革时我就看清了他阴狠狡诈的真面目,可惜陛下念在他家祖上有功于大明的份上发一时之仁,竟至遗祸无穷。”

倪清的话极具煽动性,众人把前后事情连在一起一想确实如此,纷纷点头称是。

小葵替常国忠大声反驳道:

“你含血喷人,我相信我师弟不是那样的人,这里面肯定有误会。”

倪清讥笑道:

“人都已经被他害死了,还能有什么误会?”

小葵倔强道:

“我一定会查出真相,证明我师弟是清白的。”接着小葵一转身把老军提了起来说道:“你带我去瓦剌大营,我倒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军一听自己好不容易从瓦剌逃回来,现在再回去,当即把脑袋摇晃得像拨浪鼓似的:

“不,不,我可不回去,我可不回去。”

小葵不由分说把他推出了大帐,牵过来一匹马让他骑上去,老军哀求道:

“姑奶奶,你饶了我吧,我要回去的话必死无疑啊。”

小葵哪里会管他的死活,用剑刃逼着他说道:

“你要是不带我去的话,我现在就把你宰了,你自己掂量掂量吧。”

老军看了看小葵寒光烁烁的宝剑最终还是屈服了,他几乎是带着哭腔骑上的马。老军在前,小葵在后,两人向蒙古人的方向赶去。

小葵走了之后,众位文臣武将纷纷询问接下来该怎么办?自己这边派出的奸细已经被拔掉了,这仗还能打下去吗?

众人都看着朱棣,等他定夺。朱棣默然良久,最后长叹一声道:

“传令三军,把一切不需要的累赘全部丢弃,全军轻军南撤。”

众人其实早就不想打下去了,现在终于得到撤退的命令,无不欢欣鼓舞。诸营得到命令,不到半个时辰就准备妥当,接着拔营起寨,各军交替掩护向南撤去。

大明皇帝朱棣骑在马上,看着四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不禁心生感慨,怅然道:

“哎,这恐怕是朕最后一次欣赏这漠北风光了。”

旁边的杨荣见朱棣神情有些伤感,劝道:

“陛下切莫感伤,待我们回去整军备马来春再来进讨。”

朱棣忽然问道:

“杨爱卿你有几个儿子?”

杨荣回答道:

“回陛下,臣只有二子,长子杨社、次子杨稷。”

“他们现在都在何处供职?”

“长子现在在翰林院供职,次子还未考取功名。”

朱棣点了点头,所有所思道:

“朕比你多,朕有三个儿子,太子、汉王与赵王。太子性格宽厚、仁而爱人,将来能做一个好皇帝,可惜朕担心他寿命不长。至于汉王、赵王,性格刚愎自负,做个大将可以,做皇帝嘛……”

朱棣说到这就打住了。

杨荣奇怪皇帝为何突然说起这些,不禁有些愣神。朱棣见他愣神,突然清了清嗓子说道:

“杨爱卿,我说的你都听明白了吗?”

杨荣作为朱棣多年的心腹,已经明白皇帝的意思了,点了点头:

“臣明白了。”

“朕戎马一生、南征北讨,历大小百余战,所向无前。朕年轻的时候想做一员名将,征战四方,像朕岳父那样把蒙古鞑子赶出中原,恢复我汉人的江山。等到后来做了皇帝,朕希望像太祖爷一样做一个好皇帝,惩奸除恶,给百姓一个太平日子。这两个愿望,朕觉得都算是实现了,现在朕老了,唯一的愿望就是做个好父亲。现在天下形势,表面上看起来太平无事,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外有北虏逼境,内有建文旧党。太子是个宅心仁厚的老好人,不习军旅身体又不好,而太孙年纪太轻,经验不足。朕总觉得把江山交给他们,他们恐怕会守不住。当然了这可能是因为人越老顾虑的事情就越多,所以朕想趁着朕还能骑得了马,替儿孙彻底解决北边的问题,把一个太太平平的天下交到他们手里,朕百年之后也就可以瞑目了。奈何天不佑朕,朕多方筹划到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看样子蒙古人的气数还未尽,朕担心有一天朕的不孝子孙万一像徽钦二帝那样做了北虏的俘虏,这祖宗创立的天下还能长久吗?朕每每想到这就觉得惶恐不已。”

杨荣赶紧劝慰道:

“陛下,民间有句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做老人的自然都希望能把好东西留给后代,可有的时候不是我们能说了算的。况且陛下您也不用太过担心,太子殿下虽然体弱多病,但有诸位大臣辅佐,定能辅国周全。太孙聪明机敏,假以时日定是一代明君,陛下不用太过担心,您还是注意龙体为上。”

朱棣点了点头,他也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可他毕竟年纪大了,总会控制不住胡思乱想。

跟着朱棣非常严肃地吩咐杨荣道:

“蒙古人最迟明天就会知道咱们已经南撤,朕估计他们肯定派兵来追。如果他们立马交战,那是天佑我大明。不过朕估计,那个识破朕计策的人必定不敢轻易交战,他会一直跟着我军,骚扰我军,等到我军被搅扰得精疲力竭、惶恐不安之时就是他们进攻的时候了。”

“到时我军该如何应对呢?”

朱棣向杨荣勾了勾手指,杨荣把耳朵附了过来,朱棣低声吩咐了几句,杨荣点头表示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