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两晋南北朝 > 第65章 天时很重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管仲练兵的灵感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说,个人经历就是财富。早年间管仲很穷,穷的走投无路,就想去从军。可自个心里胆怯,就拉上鲍叔牙做伴。鲍叔牙跟管仲是铁哥们,平时没少迁就管仲,什么事都听管仲的,从不计较。

等到俩人上战场,枪炮声一响,管仲吓得哆嗦,就想开溜,逃跑还不忘拉上好朋友。可这回鲍叔牙没听他的,还训了他几句:“你是活不下去才来当兵,现在正是翻身的机会,要是逃了,还有什么希望。” 管仲留下后,鲍叔牙处处挡在管仲前边,替他挨刀。管仲好琢磨,悟出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这也是管仲练兵的灵感。

花木兰这身份,比友情劲还大,周围一群乡邻,美女当前,谁不卖力杀敌。其中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也道出了战争的残酷与辛酸。

等到战后归来,木兰着上旧时装,出门去见战友,这事就算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热门,知名度甚至超越霍去病,拓跋焘要知道这事,得多憋屈!

因为这场仗花木兰只是个跑龙套的,真正的主角是拓跋焘,导演、编剧、主演那都是拓跋焘。而且拓跋焘打仗不要命,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可他做梦都想不到,身后还跟着这么个大明星。估计要知道这事,肯定得逼着乐师改剧本,好歹把自己加进去,写一两句也行,九五之尊,就图这个。

明星的光没沾上,活还得继续干,当皇帝就这命。公元432年,拓跋焘又去收拾北燕。

北燕龟缩在辽东,在龙城建都。当年慕容宝跟儿子慕容会互掐,跑错了方向,跑到龙城,没多久就被砍了。儿子慕容盛跑去龙城替父报仇,报完仇就在原地接班,继续干皇帝,国号还是后燕。

没多久慕容盛被刺客偷袭,阴沟里把命丢了,位子传给了慕容熙。到了公元407年,冯跋又干掉了慕容熙,拥立慕容云登基。慕容云是高句丽人,原本姓高,后来被慕容宝收做义子,改姓慕容。等到当上皇帝,又改回成高云,同时国号也改成了北燕。

公元409年,高云莫名其妙就被宠臣砍了,冯跋平乱后被群臣拥立,成了北燕皇帝。冯跋知人善用,轻徭薄赋,安抚百姓,是一个难得的仁君,在位二十几年,国家治理的很好,可惜几个儿子不争气,为抢皇位搞内斗,最后让渔翁得手了。

公元430年,冯跋病亡,弟弟冯弘躲旁边看戏,等几个侄子互相撕扯的差不多了,拎着刀出场,挨个砍头,然后顺利接管皇位。

等到拓跋焘来攻打北燕,冯弘没能力抵抗,就拿和亲糊弄,把小女儿送给拓跋焘。拓跋焘撤兵后,要求冯弘把太子送来当人质,冯弘不干。于是拓跋焘再次出兵。

公元436年,冯弘带着全家逃去了高句丽,随后,拓跋焘派使者去高句丽要人,高句丽既不待见冯弘,又惹不起拓跋焘,干脆就砍了冯弘,北燕就此灭亡。

公元439年,拓跋焘灭掉了北凉。“淝水之战”后的北方乱世在拓跋焘手里再度统一。

跟苻坚的前秦比,北魏的地盘少了个川蜀,但拓跋焘的胃口也比苻坚小,别说江南,连川蜀都懒得抢。有了苻坚这个前车之鉴,拓跋焘的心态沉稳多了。想想老子那句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于是拓跋焘来个潇洒的转身,回去搞内政了。

北朝的内政不像南朝,虽然南北两家都是穷底子,但北朝人口杂乱,胡人居多,风俗不同,意识不同,脾气不同,想整合人心,比打仗还难。

虽说拓跋焘身边有个崔浩,但能抵个张良,却抵不了萧何。要说前车之鉴,苻坚留下的全是教训,也没留啥经验。实在找不着参考,拓跋焘干脆来个大杂烩。咋烩?还得从内政的三个角度去说。

思想方面:不挑不拣,儒家、道家、佛家同时用,不适合了再淘汰。为了让大家都能学懂,新造了几千个汉字,同时规定官方文字统一用楷书。

经济方面:不改民俗,倡导节俭,释放农田,放牧种地自己挑,修渠求雨两不误。

政治方面:什么人都敢用,尤其重用汉人、能人,善于听取建议,采纳良策。唯独一个缺点,不发工资。

这是老传统,当初是草原民族,经常搬家,不攒家当。跟土匪一样,平时就靠抢,抢到了大家分,抢不到就没有,所以不发工资,只发奖金。

这种玩法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束缚太紧,得睁只眼闭只眼,束缚太紧了容易怠工。现在都转农耕了,还用这玩法,就有点坑了。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拓跋焘一套行云流水的内政手段,就差这一点没改,给过渡时期的北魏,留了个多大的隐患。

由于社会转型,抢劫变成了盘剥,鲜卑族的官老爷们凭着种族优势,疯狂的压榨豪夺,反正皇上睁只眼闭只眼。可抢多了也不敢往家里放,毕竟皇上还睁只眼呢,况且拓跋焘那暴脾气,逮着了就砍头,一刀下去就是灭族,谁不怕。于是就找寺庙做代理,抢的财宝都放庙里。

佛门圣地顿时成了红火部门,又有钱,又有人撑腰,还不用服兵役。关键是公司扩展期,入职门槛低,于是大家都挤破头去当和尚,没人想成佛,就为口吃的。寺庙以慈悲为怀,扩招起来也没个节制,这玩法,既抢劳动力,又抢兵源,迟早得露馅。

公元444年,终于露馅了,拓跋焘发现征不到兵,一打听,都去当和尚了。这下拓跋焘恼了,以为佛门能普渡众生,结果把百姓都渡成了和尚,这样下去,自己不得变成光杆皇上。于是发个诏书:五十岁以下的和尚全部还俗。

硬指标,看着是好事,对国家有利,可后果很严重,百姓造反了。去当和尚的大都是穷人,释放回去后扎堆挨饿,等饿过头,就抱团反抗。

公元445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卢水胡盖吴起义。都是和尚还俗给闹的,一边是鲜卑族的官老爷们疯狂盘剥,一边还不让当和尚,两头添堵。逼得人实在活不下去,才走上这条路。虽然风险很大,但跟两头堵比起来,这都算是福利。于是大家又挤破头去当义军。领头的名叫盖吴,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起义的地点在陕北的杏城,这地方五胡混居,啥族都有,于是给这个混合族起个新名字叫卢水胡。盖吴路见不平一声吼,吼出个十几万人的队伍,真是民心不可欺!

队伍太庞大,于是分两路去觅食,一路向东打到了大荔,盖吴带着主力去攻打长安,地方官也拦不住,转眼就把长安送给了盖吴。拓跋焘派出几路人马去平叛,都被揍了回去,没办法,拓跋焘只好亲自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