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沙土窝 > 第115章 学习先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5章 115.学习先进

钱给大队干部那不是扔到水坑里吗?

至于每年会分红,会分好东西,想啥好事呢?

况且挖井抗旱并不是目前农村的主流,因为成本太高了,挖一眼井配套齐全得一百块钱。

要是挖好井了,水车安装好了,老天爷下雨了,那不是白忙活了?

有这种想法的社员占大多数,因为每年都会下雨,像这两年大旱的情况太少见了,不能算正常情况。

现在各地重视的是兴修水利设施,其实就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挖河挖渠,利用河水浇灌庄稼。

每到冬季农闲时期,上面就会组织社员到相应的地方挖河。

这对青壮社员来说也是一种待遇。有的大队会在工地上支锅做饭,供应自己大队社员吃喝。

有的大队让社员自带粮食,统一交给工地伙上,但大队会给予工分补贴。

所有去挖河的青壮社员都会得到相应的出工工分,比照在大队的待遇。

韩述苦因为自身的特殊性,才能做到一呼百应。

小码头大队是个大家庭,韩述苦又是大家庭里的大户人家。

本身又是高中生,能说会道,描绘前景极具魅力。

而反观郭德云,他不具备韩述苦那种特殊身份,并且东码头大队有郭姓,赵姓,梁姓,穆姓,李姓,张姓等都是大姓,这无形中就抵消了郭德云讲话的公信力。

另外郭德云是个农村大老粗,大字不识多少,说话就那三板斧,没有一点鼓动性和蛊惑人心的良好效果,群众能听才怪呢!

毛庄大队支书毛光明同样遇到这种情况,一说集资入股,群众根本不买账。

公社翟书j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看到郭德云和毛光明有挖井抗旱自救的决心,就为两个大队开了口。

他亲自打招呼从银行各自贷款两千块钱,加上从小码头大队得到的一千块钱,总共三千块钱投入到挖井抗旱中。

西码头大队支书杜学亚这段时间有点坐卧不安,看到东码头大队和毛庄大队卖沙岗,除了羡慕嫉妒恨就是自艾自怨。

为啥自己大队没有沙岗呢?要是自己大队有沙岗,让那个娃娃干部买走多爽歪歪!

其实西码头大队以前是紧邻大河的,码头这个村名就是因此得名。

西码头往西有个五六里地,有一村叫八棵柳,与码头村一样都是古大河渡口,因为有八棵柳树为渡口标记,遂把渡口起名八柳渡。

码头村和八棵柳村占据着古渡口的紧要位置,是当时的货物集散地,一时繁荣昌盛。

时光荏苒,大河逐渐南移八十里,渡口不复存在。

大河除了留下大规模的沙岗外,其它痕迹荡然无存。

沧海桑田,码头村人口慢慢增多,矛盾也出现了。

几个大姓谁都不尿谁,最终分成了两个村庄,分别是东码头村,西码头村。

尽管两个村庄犬牙交错,外人根本就分不清楚哪是哪个,但两个村庄都是独立的大队行政编制是肯定的。

乾隆年间,西码头韩姓一人到小码头这边看荒,然后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成为现在的小码头村。

现在西码头韩氏宗祠还是小码头韩氏的香火地,祭祖时也得参加。

西码头村包括八棵柳村那边的沙岗经过千年来的垦荒以及坑洼塘沽填埋,沙岗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余下东码头、毛庄、小码头之间约十平方公里的小丢疙垱。

西码头杜学亚悲春伤秋也情有可缘,毕竟几百年前他们村也是沙岗环绕的。

西码头大队见小码头大队挖机抗旱,有了丰硕成果,有心学习他们也进行挖井抗旱,但没有资金。

大队几千亩地,得挖多少井,这需要多少钱呀?

杜学亚自己也明白让群众集资入股来筹集资金,那只能是说说而已。

群众不是傻子,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这天突然听到公社银行给东码头大队和毛庄大队各贷了两千块钱的款,急忙跑公社找翟书j要钱了。

翟书j说,想贷款挖井抗旱可以,公社大力支持,不过大队得先筹集一千块钱,银行才能给你们放贷。

凑够三千块钱,能挖三十眼井了,最起码能保证六百亩庄稼的收成。

杜学亚听到公社要求大队自筹一千块钱,心是拔凉拔凉的,去哪筹集一千块钱呀?

宝宝心里苦啊!

杜学亚无奈,先召开大队干部会议,一听说银行贷款两千块钱,都兴奋不已,喊着叫着要开始挖井抗旱,也学小码头大队,秋季来个大丰收,彻底翻身农奴把歌唱。

可又听到公社要求必须自筹一千块钱才能贷款两千块钱,都耷拉着头,焉了!

有的干部愤怒道:“公社这是明显不信任我们呀,有两千块钱就干两千块钱的活呗,凭啥刁难我们要自筹一千块钱?”

也有的干部很光棍,呼吁两千块钱也不要了,爱咋咋,就不信公社敢让咱们没啥吃!

看着吵闹一堂的大队干部,杜学亚也头疼。

公社为啥要求先自筹一千块钱?

公社就是要看到西码头大队挖井抗旱的决心。

从去年到现在,公社一直督促开展生产自救。

西码头大队一直都是无动于衷,现在想生产自救了,需要公社支持,公社又不信任大队了。

无它!公社银行把钱贷给你们,你们不进行挖井抗旱,再把钱嚯嚯了,老翟找谁说理去?

只有大队先拿出诚意,让公社看到西码头大队的决心,才敢给他们放贷。

唉,这都是啥事呀!

杜学亚与大队干部们经过交流沟通,决定发动群众集资入股。

结果和大队干部们预料的一样,没有群众响应。

杜学亚只能实行b计划了,发动本家的入股,还要求亲信干部动员亲戚入股。

经过威逼利诱,分化拉拢,分红许愿,终于筹集到一千块钱,有五十来户群众集资入股了,占全村总户数十分之一。

五月份,三个大队都纷纷组织社员们挖井,购买材料,到红焖地区机械厂购买水车。

三个大队不约而同都购买的“洋辘轳”,就是手摇水车,他们听进了韩述苦的一句话“青壮劳力多,轮流揺辘轳呗!”

公社看到最贫穷的几个大队都开展生产自救了,就鼓励动员中部十来个大队也要开展挖井抗旱。

一时间,大庙公社中南部田地里到处都是挖井的画面,其实这个时代地下不缺水,地下水位很浅,挖到三四米就见到水了。

为了不於塞水井,保证水车抽水顺利,挖个十米就能正常使用,后世水位下降厉害,挖五十米都属于基操。

老翟看到公社中南部地区各个大队都已经开展挖井抗旱,也是非常高兴。

毕竟谁都不愿意自己辖区发生饥荒,更不希望出现不可明的惨剧。

这时代的干部大多数还是有素质的!

韩述苦知道,挖井抗旱是一步对棋,下半年的干旱形势会更加严峻,坚持挖井抗旱,只要能坚持住,就是胜利。

以他目前的影响力和小码头大队的体量,只能在小码头大队翻转腾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顺带给翟书j提点一下,听则听,不听则罢。

说谁有谁,正说老翟呢,翟书j又来小码头大队了。

其实他是到那几个大队实地查看挖井抗旱情况的,顺便拐到小码头大队,想找韩述苦这个少年聊聊。

对这个自己亲自提拔为大队干部的少年,老翟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总是觉得这个少年能看透世情,对社会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经常与少年聊天,能开阔眼界,对未来的发展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推动着自己。

这个少年对时代发展的预判,对人情世故的娴熟,都是罕见的。

翟书j独自也思考过,为啥这个少年这么睿智?

思来想去,不得要领,最终只能归纳为“天才”!

只是与这个少年相处过程中,感知到这个少年对这个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崇敬之情。

这是因为老翟没有见识过后世夏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后世有一场肆虐地球三年的瘟疫,有且只有夏国是以人民生命至上为根本,全国一盘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这就是韩述苦对这个国家一直热爱的原因。

他知道发展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有曲折,有坎坷。

但国家始终秉承人民是根本的信念永远不会改变!

真不知道那些词语或者句子是违禁的,改好几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