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圆觉经说什么 > 第182章 广大第一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最后一个发什么心,就是底下的内容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这个是普觉菩萨里面,要进入到圆觉菩萨的开场白,为了解释这段话我想引一部经论金刚经,是佛陀讲经讲到般若是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他讲阿含,第二阶段讲方等,第三阶段他竟然讲了二十二年的般若,最后一个阶段讲涅盘,涅盘就是用法华经来结尾,刚开始佛陀讲阿含就是用华严经来开头,华严经它是因地,如果是因地的话,法华经就是果觉,因地不离果觉,果觉不离因地,成佛的法华就是要靠因地的华严而来,而这个因地两位菩萨是上首,一个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严,一个是华严经的华,华就花,一位叫文殊菩萨,一位叫普贤菩萨,这是两位华严经的上首。现在用在圆觉经也是上首,圆觉经相当于像法华、像华严这么样的重要这么样的圆融无碍,金刚经是佛陀讲第三阶段般若部的总纲领,佛讲二十二年总归一句话就是金刚经,中文翻译是五千八百多个字,你认为过多,它的最精髓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百六十个字。金刚经传到中国来以后,翻译者最有名是鸠摩罗什,可是还有一个人翻译过,很少人看到他的翻译,当然法义一样这个人叫玄奘大师,如果你看玄奘大师的版本以文字来计算它可能比鸠摩罗什的金刚经文字多两三倍,文字虽然是唐文很艰涩可是比较容易懂,因为它平铺直述的来叙述一件事情,可是金刚经是义译,什么叫义?用含义来翻译,而鸠摩罗什的心法太高了,因为他是古佛再来,他的文字很简捷,可是你要真正的体悟其心,没有那么容易,有很多人一直研究金刚经,然后他的色身寿命到了经过阎罗王那一关,阎罗王有一个簿就是我们的生死簿,所有我们这辈子的起心动念所做过的行为都在这里面,那部书的作者是自己,阎罗王一翻开这个人不得了,他有受持金刚经,阎罗王会网开一面,你去看金刚经持验録里面时常讲这个,你再还魂回去,你把金刚经圆满,金刚经圆满以后,不然的话可惜了,你已经在诵持金刚经了,很多还魂回去的这些菩萨都有这样的记忆。

有个叫做无着菩萨这个是印度的圣者,这都是玄奘大师的老师,无着菩萨的弟弟叫世亲菩萨也称为叫天亲菩萨这都是翻译的,这位天亲菩萨他本来学小乘法学声闻缘觉法,当时在印度他一直毁谤大乘,当他有一天知道原来大乘是佛的法要非常的忏悔,因为以前用他的嘴巴来讲小乘法而毁谤大乘法,小乘法也是对可是他毁谤大乘法,所以他要自己处罚自己要拿起刀子把自己舌头割掉,他的哥哥知道以后跟世亲讲弟弟啊何必如此,你用舌头毁谤了大乘你既然忏悔,现在为什么不用你的舌头来讽诵大乘呢,天亲菩萨接受,以后天亲菩萨跟他哥哥无着菩萨两个人就成为弥勒菩萨的学生,他们研究唯识学,他们是法相宗的两位大师,玄奘大师到印度最主要就是跟这两这位大师学,可是纳兰陀寺那个地方,他的老师戒贤老和尚印度人是纳兰陀寺的校长,是瑜伽师地论的真正研究的学者,瑜伽师地论无着世亲有着墨是由弥勒菩萨讲的,他们都有着疏,百法明门论都是他们讲的,玄奘大师就奉这两位为他的老师,这两位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我现在举一个例子举世亲讽诵大乘的时候他一直想见弥勒菩萨可是见不到,他就要用也是用他小乘的思想方式要去苦行,结果苦行十年见不到弥勒,他就下山,这都是公案看到有人在移山,他觉得山怎么能移呢,可他却这么做,那我为了要见弥勒,为什么我的修行要退缩呢,他又回山修行,几年后又要回来,这也是公案看到有一个人拿着铁要把铁磨成针,铁杵要磨成针,我为什么不修行呢,所以他又回山上修行,有一天他觉得也没有见弥勒菩萨,他不是灰心他一直认为一定有方法,他下山了,下山看到一条狗,这条狗四肢没有了,因为烂掉蛆一直在受伤的地方去吃他的骨肉,世亲菩萨看到这一幕他不忍心,他要救狗可不忍心伤到这些虫,他用他的舌头来舔这些虫,在那一刹那这条狗就变成了弥勒菩萨的相,世亲看了以后吓了一跳,他跪在地上弥勒啊祖师啊,我每天想念你,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为什么没有到你,现在这一刹那你出来了,弥勒菩萨告诉他这一刹那是你菩提心发挥的最极致,你把狗跟虫当做与你本无异,与你本无异的当下就是你真心本性决然的显现,当然弥勒菩萨就现在你的面前,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原来你的心就是弥勒,因为你看到你自己。各位这是世亲菩萨,他们是唯识学的大祖师这个都是古佛,又有一个传说各位听听看,无着菩萨曾经到兜率天里,去兜率天做什么呢?对他入定而去不是身体去,身体没有办法去。你会看到很多小说一个人身体可以去,各位注意那是幻术,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心法,各位听着,无着去弥勒菩萨那边以后,他拿着金刚经,注意这段话,他告诉弥勒祖师说弥勒菩萨,请你替我诠释金刚经弥勒点头写了七十七颂,七十七个偈语。是由无着菩萨记起来以后,他回到人世间传给天亲菩萨,到今天仍然流传在人世间,这部弥勒菩萨的偈颂,它的原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弥勒偈颂,这部经以后传到中国来,第一个翻译者是北魏时代的菩提留支,第二位翻译者是中国五大翻译家跟唐玄奘同时期的义净大师,总共留下有七十七偈,这七十七偈里面,前面多加了两个归敬偈,归敬偈就是一心顶礼诸佛菩萨及弥勒菩萨,最后结偈,什么叫结偈?就是做结论的偈,七十七加上这三偈这部经典总共八十偈,我现在要讲一个你们参考听听看,天亲菩萨如何到弥勒菩萨处拿到这个偈颂我们都知道,龙树菩萨入龙宫拿出了华严经,我现在告诉你们一件事情,佛陀时代佛陀亲口讲的话阿难听闻,阿难听闻在佛陀涅涅盘的以后,迦叶尊者他希望阿难,因为阿难多闻第一,什么叫多闻?他记忆性很好,你把佛陀讲的话,你所听到你口述出来,口述出来以后,这个时候迦叶尊者他邀集了五百罗汉,这五百罗汉都是证悟的罗汉,都是证阿罗汉果的罗汉去听阿难讲,阿难讲了以后这五百罗汉认为没有异议的,要没有异议,有人否决就要重讲佛陀的法义,各位去想生为人类,你现在用人来看佛,然后不要进入到人本,再从另外的层次再看人,你要听我讲先以人看佛,然后再以佛的层次来看佛,用人的层次看佛,阿难是人,他记忆再怎么好,有没有可能佛陀所讲的话,一字不漏的把它记起来,你去想有没有可能,不可能,除非他是电脑,除非他是录音机,人的记忆可以知道,可记记么多已经不得了,所以阿难多闻第一,可是为什么要五百罗汉印证佛的确有讲这些话,因为这些话有可能是阿难他记忆的过程里面闪失掉了,可能是多增加了什么少增加了什么,法义要对才重要,五百罗汉要印证集结起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南传佛教的阿含经,这当然是佛所说的,大乘经典是佛涅盘了以后三百年后才开始集结的,三百年后当时的人类不可能有人跟佛有同时,如果以现象界而言不可能活到三四百岁,而且这大乘经典的集结是延续了两三百年,佛陀是在公元前五百年诞生的圣者,这二百多年的集结,这些大菩萨也没有听到佛所讲,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乘经典出来?所以南传佛教有些人才会批评说大乘非佛说,这个不是对错的问题是历史的问题考据的问题,我现在跟各位讲大乘的经典了义经几乎讲的内容都一样,只是方便有多门,不同的菩萨当时他们又不认识,就是同时间点的人也不可能认识,当时网络不发达我知道有你可是你讲什么,我怎么会知道,为什么他们讲的都差不多,他们不是无中生有而来的这些经典,传到中国是有这些经典才翻译过来的,这些经典的原始是怎么来的,就好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是大乘经典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他有所根据,可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写这部经的距离佛陀那么那么久了是谁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弥勒偈颂,它还跟你讲这个是兜率天弥勒菩萨讲的,无着菩萨带回来传给天亲这个是怎么来的,你们听听看诸佛菩萨在如来藏里面他有个资料库,这个资料库是什么?不是在阿赖耶是在如来藏里面,不生不灭真空里面的如来宝藏,这些如来宝藏就像摩尼珠一样,当你定到一定程度,你般若智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去这个如来宝藏里面的资料库把它取出来,我再讲坦白一点这个资料库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里,因为我们的心跟佛无二无别,我们的魔尼宝珠就是佛的摩尼宝珠无二无别,当你证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告诉你你讲出来的话与佛齐等三无差别,我举一个例子就知道六祖惠能大家知道他不认识字,他什么都不懂,可是为什么六祖坛经的诞生而为什么它叫做坛经它不是论述,他超过了一切菩萨的观点,他完全圆满毫无缺失,就跟佛所讲的一样,这无非是六祖本自清净的如来藏,六祖不认识字,他透过他的语言,他讲出来由他的弟子来记载,这个你们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懂,不然的话学者的论述时候,因为众生还没有到那种程度,很容易受到外界这些事相上的干扰,他自己会没有信心,大乘经典这样讲对吗?也不是佛所讲的,谁做的也不知道,当你没有信的时候,你经典看不进去了,因为信为一切道源功德本,如果我这样的讲法大家能接受的话,南传北传的那种有时候互相批判的这个就会没有就会消失掉了,佛为什么要讲南传的声闻法缘觉法这个是次第的问题,佛说这个是众生根器的问题,知道这个意思吗?没有对错的问题,各位要懂得,我现在为什么要引这部经?七十七偈颂里面,其中有一偈颂,当然这是弥勒菩萨讲出来的偈颂,非常难可是用在这边,金刚经告诉我们什么?你也会懂,第一句话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这句话是七十七偈颂里面的其中一偈颂,这个是解释金刚经,大家觉得这一定是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够把金刚经用这样来注疏,这句话什么意思?跟圆觉经讲的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圆觉要结束发什么心的重要的重点,金刚经一开头怎么讲,当然是佛洗足已 收衣钵趺坐而坐,先是佛去托钵回来的状况,可是从第二品开始须菩提开始问佛,他说佛菩萨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说菩萨要在成佛的过程里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有没有记得这句话,就是我们要怎么住怎么样去降伏我们的心,这是开头佛马上跟须菩提讲善哉善哉,问的很好,他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菩,如来善咐嘱诸菩萨,汝今谛听我要为你说了,因为如来有责任要告诉菩萨,你要问的问题如何要安住这颗心如何降伏这颗心。佛要讲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各位把金刚经再回想一下,所有一切众生若乱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从这段话开始引起金刚经的因,最后结论全部绕着这段话,来缘它的果。不懂得金刚经人会认为说怎么安住怎么降伏,佛说要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然后何以故,然后突然之中冒出这句话,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根利的话你有没有发觉,几乎就是圆觉经后面他对普觉菩萨以及对净诸业障菩萨,圆觉经分三阶段,第三阶段的起头全部在讲这个,普觉菩萨问佛陀说到底要发什么心这一段话,如果用三个字来表达的话叫做菩提心,这是发菩提心如果用很长文字来看的话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叫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这个叫做发菩提心,这段话就是金刚经里面的哪一段话若卵生、若湿生、若胎生、到那么多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就是这段话对照看看,现在弥勒菩萨在解释金刚经的时候他讲出这个偈颂,很多人摸不着头绪这偈颂在讲什么,第一句话请各位仔细听广大第一常,什么叫做广大,广大就是要发出一种摩诃的心,广大的意思就是无量无边无限大,超过无限大的大就是我们的本心,第一个心叫广大心就是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这个称叫广大,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让这些众生做什么?让这些无数无量无边众生入无余涅盘,什么叫无余涅盘?无余涅盘就是无漏的涅盘,无漏的涅盘就是我们的圆觉心就是本心,所以让众生入无余涅盘的本心,圆觉心称为叫第一心,广大第一的意思就是金刚经的那段话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而这些众生要让他进入到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令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叫做广大,因为我们的心可容纳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后这些众生要怎么样,要入像我们的本心一样,我们的本心是什么?叫做无余涅盘,广大第一前面这四个字已经发两个心,哪两个心一个是广大心,一个是第一心,广大第一心就是圆觉经讲的这段话哪一段话,尽于虚空一切众生,虚空指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如虚空一般这个叫广大心,皆令入究竟圆觉这个叫做第一心,第一就是究竟圆觉,请问各位这一段话是不是金刚经的那段话,而这段话弥勒菩萨偈颂里面的就是广大第一,你看弥勒菩萨这样来解释金刚经,接下来什么叫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弥勒菩萨偈颂以后传给无着,无着在传给世亲的时候,世亲菩萨又把弥勒菩萨的偈颂再做一个解释,世亲菩萨说自心灭度,灭度就是回归到真心本性,自心灭度,他说自己灭度无异众生此名为常,这句话能不能听得懂,他说你灭度了,你自心灭度了,可是你自心灭度还不够与众生无异,要众生跟你一样灭度,不是只有你灭度而且一定要所有众生都要灭度,你自心灭度你很自私,你还没有进入到真正的圆觉,顶多是偏真涅盘,他讲顶多只是二乘人。我自己灭度了,所有的众生都要灭度我才要灭度。所以去看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的一句话虚空无尽我愿无穷,世亲菩萨解释说你自心灭度,其他的众生没有灭度这样不算做灭度,你自己灭度所有的众生都要灭度,因为众生与你是一体,众生就是你心中的众生,你一定要懂,比如我叫众生,请问我不是你心中的影像,不然我是什么,你去想所有,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有色、无色、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不都是你心中想出来的众生吗,请问他与你什么关系?本无异,既然跟你本无异这才叫做常,如果你认为众生跟我不一样这个叫做不常,我们回归真心本性,要度尽所有的众生就是真心本性的常,可是又无众生可灭度者,因为众生本成佛,你度他什么,当你能了解众生本成佛,本无众生可度这个才叫做常,广大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我的心里面那么样的广大,我都要让他入圆觉涅盘,让他入无余涅盘叫第一,然后灭度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才叫做常,各位这五个字道出金刚经的精髓。尽于虚空一切众生,这个叫做广大。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叫做第一,于圆觉中无取觉者是什么意思?就是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圆觉的常。

各位圆觉经就是另外一部金刚经在这边的写照,解释金刚经的弥勒菩萨偈颂又变成这五个字的缩影,后面一句话来了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接下来佛陀说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像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现在看圆觉经这边,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寿者相即非菩萨后面讲除彼我人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诸相,他才是真正进入菩提心圆觉要义。弥勒菩萨偈颂告诉你以广大心第一心以及无众生可度心,接下来为什么能这样?因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为菩萨其心不颠倒,颠倒是什么?四相才是颠倒,不颠倒就是回归圆觉金刚自性,诸佛菩萨都是用不同的角度,其中的深奥全部都一样,你去看看有很多开悟的圣僧,他在看金刚经的时候,他是看弥勒的偈颂大彻大悟的,因为金刚经他看了以后自己的解释还没有很肯定,一般都是这样子,你在大彻大悟之前,虽然不中亦不远已,再有一个弥勒菩萨偈颂来替你背书,你完全了义了毫无犹豫了,百分之百中金刚经佛陀的法义了,你看这段话其心不颠倒,什么叫不颠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讲到这边不就是佛陀对净诸业障菩萨跟普觉菩萨讲的话吗,他说你能够这样的话,这个人的利益深心住,你住了深心就保任住,保任住我们的圆觉自性这个深心,就是三颗心哪三颗心?就是广大心、第一心以及常心,广大心我们的圆觉自性,广大到跟众生本无异,所有的众生都在你的心,再来你要让众生的心,你要入圆觉当然他也入圆觉这个叫第一心,如果你懂得这样见地的人,你是走这个法门的人,你是听佛讲这个乘的人叫最上乘的人,自自然然你的功德圆满究竟毫无缺失,最后此乘功德满,就是金刚经有七个地方都在形容,形容什么?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或者有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用生命去布施不如金刚经四句偈的意思,因为我们的圆觉自性本来功德圆满无缺就是这个偈语。各位知道这七十七偈颂第一个归敬礼归敬礼就前面的经,你知道天亲菩萨他说他听到弥勒菩萨讲这个偈语他是趴在地上,这是他的形容的其实都是心,久久不能起感恩弥勒菩萨的开示,你看他对诸佛菩萨的那种尊敬,这个偈语是文字,你借着记忆时常用,把它观照自自然然跟本心相应,你的功德就是这样出来的,广大众生与我本无异,第一我让众生所有都要成佛都要进入无余涅盘,而且没有众生得度者,没有这样的心态这叫广大第一常,三个心出来了广大心、第一心跟常心,这三心加起来称为叫做深心也称为叫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大悲心,菩提心是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能这样的话四颠倒放下,因为灭除四见,没有四相即是菩萨,这样你的自性功德自自然然圆满无缺,佛陀用这句话跟普贤普觉菩萨开示也是对我们开示的最后结论这个叫做发菩提心,金刚经第一句话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他问发菩提心怎么安住,怎么降伏其心,佛告诉他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样的心就是这个结论,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病他就不是菩萨。

最后要做总结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盘。】

佛陀重宣此义,普觉啊汝当知,就是告诉我们必须要当知,末世诸众生,这些众生欲求善知识,善知识是什么?就是求正见,正知见。求正知见者,心远二乘者,他已经远二乘,因为不是从二乘角度讲的,请各位注意,有些人讲要学大乘非从小乘不可,不对。当然也可以从小乘跳,可是它本来就是两种不同方向,它并不是进阶,一个从菩提性来看的话,是直接当下入圆觉,如果从解脱性来看声闻缘觉,他要先从解脱以后,如果他一直在执着在解脱,他要入圆觉没有办法到,既然我们有这个机缘已经入圆觉性了,引入大乘了就不能再退缩,而且我坦白跟各位讲修大乘成佛快速的太多,当然是各位的根器,法中除四病,除掉四病,谓作止任灭,这四病就是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远离无嗔恨,这些都知道了,不管亲近还是远离都要无骄慢,都要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就是说善知识现出了,不管是顺我们的,还是逆我们的这是善知识,他为了方便,所做的境界给你看,有时候顺你的,他是要看你有没有骄慢心,有时候逆你的,是看你有没有逆来顺受这个叫做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你的心要当作稀有,因为他是从正知见的角度来教你,还如佛出世,你要知道他虽然不是佛,就好像释迦牟尼佛现在在教导你一样,你要待他如佛,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如果你能这样的话,你就没有犯律仪,没有犯这些你的戒根永清净,什么叫戒根?就是回归尸罗四义的我们的本心戒,本心戒就是根本戒就是清凉、安静、安稳、寂灭。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各位要度众生,为什么要度众生?因为众生与我本无异,为什么要让他入圆觉?因为众生本成佛,他本来也是佛,是他不知道而已,当你度这些众生的时候,要实无众生可灭度者,因为他也是佛与你本无异,哪有我还要在度化我的道理呢,当你懂得这个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这就是正知见的智慧就出来,便得超邪见,你只要超越邪见,这个人一定的超越邪见,放下邪见一定留下正见,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众生本正见本来就正见,放下你的邪见,当下就是正见,证觉般涅盘当下你就回归本住,回归到本觉的地位,佛陀的大慈大悲跟普觉所讲的真的是成佛的要义,我们要听从佛陀的这番话,这十二位菩萨一一的开示,我们已经完成了十位,下一次要讲第十一位,其实第十一位的圆觉菩萨是讲圆觉法是做总结论,最后是流通品告诉我们怎么修行,怎么样去做,然后把圆觉再把它散布把它发展。今天的功课就到这个地方感恩,阿弥陀佛。